返回首页

庄子的哲学思想?

135 2024-04-29 00:26 admin   手机版

一、庄子的哲学思想?

庄子哲学思想概括如下:

一、庄子在哲学上,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,认为“道”是客观真实的存在,把“道”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。庄子把道和人紧密结合,使道成为人生所要到达的最高境界。庄子认为,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,宇宙万物运动的法则,”道“是无形的,在时空上是无生灭的。万物常因特殊的际遇而兴起而消失,道运作万物而自身却永不消失。

二、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。

庄子主张以“无为”来积极地寻求真正的生命出路,也就是以精神上的超越把人从生命困境中释放出来,认为人只有超越现实,超越生死,超越世俗观念和习俗,通过“心斋”,“坐忘”,以自由自在,无拘无束的状态来达到精神自由境界。

三、庄子主张顺从天道,而摒弃“人为”,摒弃人性中那些“伪”的杂质。

庄子主张一切顺应自然,安时而处顺,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。在庄子看来,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,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,规定什么,而是要去掉什么,忘掉什么,忘掉成心、机心、分别心。宣传、教化、劝导,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“伪”,所以要摒弃它。

二、郭象的哲学思想?

郭象(公元252~312年)字子玄,河南(今河南洛阳)人。喜好老庄学说,以辨才著称,是西晋时期能言善辩的著名清谈家。哲学上提出“独化”说,并建立以“独化”为核心的哲学体系。其主要论著是《庄子注》。

所谓“独化”,意思是指不与任何其他事物相联系而绝对独立地存在和变化的状态,一切都是突然之“自生”、“自有”、“自造”的。

首先,郭象用独化论否定各种传统的本体论。他说:“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”。(《齐物论·注》)又说:“凡得之者,外不资于道,内不由于己,掘然(突然)自得而独化也。”(《大宗师·注》)把万物看成是一个个孤立的独有,其产生既无外力推动,又无内在根据。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,没有什么造物主来创造和支配它们。他说:“万物必以自然为正,自然者,不为而自然者也。”(《齐物论·注》)所以,他既不同意庄子的本根论,也不同意董仲舒的以天为本,更反对王弼何晏的以无为本。

其次,郭象的独化论表现在认识论上是不可知论。由于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是没有原因可追究,没有条件可依凭,没有规律可遵循的,所以它们都是不可认识的,郭象称之为“芒”。即“皆不知其所以然而然,故日芒也。”所以,他说:“夫物物自分,事事自别;而欲由己以分别之者,不见彼之自别也。”这就是说,事物各有自身特性,但这些特性又是不可认识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“夫死者已自死,生者己自生,圆者己自圆,方者己自方,未有其根,故莫知”。(《知北游-注》)即万物的产生都无因果可寻,都是不可认识的。

再次,郭象的独化论表现在社会观上的玄冥(míng)自然的形而上学。玄冥是指一种昏暗幽深、神秘而不可知的混饨状态。他说:“理有至分,物有定极”(《逍遥游·注》),自然如此,不可移易。人类社会也一样:“千人聚,不以一人为主,不乱则敬,故多贤不可以多君,无贤不可以无君。此天人之道,必至之宜”(《人间世·注》);“故知君臣上下,手足内外,乃天理自然,岂真人之所为哉!”(《齐物论·注》)。即君臣上下的关系是“天理自然”的,人们无法改变的,以此论证封建制度存在的必然性和不可移易性,为封建君主制找到了合理的根据。

三、洛克的哲学思想?

洛克的思想主张:“在我们婴儿时期所受到的任何琐碎印象,都会对我们以后有相当重大而持久的影响。”他主张在一个人年轻时所形成的联想(观念的联合)比那些后来才形成的更为重要,因为它们是自我的根源—它们是第一波留在“白板”上的印象。

洛克是不列颠经验主义的开创者,虽然他本人并没有完全贯彻这种哲学思想。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。

因此洛克认为“自我”是一种在体内的自我察觉、以及自我意识的反射。在《人类理解论》中洛克解释了这种意识灵魂的发展过程,他批评了圣奥古斯丁派所提出的人生下来皆带有原罪的理论,也批评了笛卡尔提出的人生下来皆带有基本逻辑知识的理论。

四、象棋的哲学思想?

所谓哲学,就是人们思维模式的学问,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。象棋的招法千变万化,你使用盘头马的招法赢棋了,说明你的思维方式是正确的,但並不是盘头马的招法就永远赢棋,一成不变,碰到不同的对手,也会输棋。

对手变了,棋风变了,我们不审时度势,以变制变,就会输棋。

象棋的子力配置,都是不可缺少的,小卒过河顶大车,有时多一个卒就能赢棋。

生活中,细节很重要,一招不慎,满盘皆输。对待小卒一样的人物要和善,因为,小人物帮不了你的忙,但能坏了你的事儿。棋品也是人品。

五、尼采的哲学思想?

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价值具有两重性,一方面,尼采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精髓,反映了现代意识的觉醒。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肯定,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,重新定位人生;对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否定性批判,开启了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。另一方面,对理性的批判,对传统的否定也存在着片面性,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欣赏的一面。

六、墨子的哲学思想?

是兼爱主义因为墨子认为在人际关系中,应该摆脱利己主义,强调人类间应该相互扶持、互相爱护,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。同时,兼爱主义也是墨子所提出的“非攻”思想的理论基础,即在国际关系中也应该维持和平与友好,摆脱战争与征服的暴力手段。此外,墨子也认为“明是正道”的思想,即只有通过明确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,才能指导社会的发展和进步。墨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和政治家,也为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。

七、文人的哲学思想?

1. 老子(前571—前471),姓李,名耳,字伯阳,谥曰聃,春秋时思想家,道家学派的创始人。他遗留下来的著作,仅有《五千文》即《道德经》,也叫《老子》。其核心观念是“道”,提出了天道无为以及“道常无为,而无不为”的思想。

2. 孔子(前551—前479)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的创始人。其学以“仁”为核心,崇尚“忠恕”之道,又以孝悌为仁之本。他相信天命,又重视人为;在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;政治上提出“正名”的主张,认为“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”,都应实符其名;提倡德治和教化。主要著作有《论语》。

3. 墨子(约前468—前376),名翟,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、教育家、学者,墨家学派创始人。墨子的学说和思想收录在《墨子》中,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《尚贤》、《尚同》、《兼爱》、《非攻》、《节用》、《节葬》、《天志》、《明鬼》、《非乐》、《非命》等篇目。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:兼爱非攻、天志明鬼、尚同尚贤、节用。

4. 孟子(约前372—前289),名轲,字子舆,战国时期大的思想家,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。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,并发展为仁政学说;提出“民贵君轻”说;主张尽心知性知天;强调认识论和伦理学相统一的“天人合一”说;还指出了“劳心者治人,劳力者治于人,治于人者食人,治人者食于人”的历史事实。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,有“亚圣”之称。著作有《孟子》。

5. 庄子(约公元前369—前286),名周,字子休,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、文学家,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。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“道法自然”的观点,认为道是无限的、“自本自根”、“无所不在”的。其思想包含了朴素辩证法因素,同时又有相对主义和宿命论的倾向。庄子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平,对后世影响很大。著作有《庄子》。

6. 荀子(前313—前238),名况,号卿,战国末期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,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、教育家。现存的《荀子》三十二篇,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,涉及到哲学、逻辑、政治、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。他相信人定胜天,提出“性恶论”,主张礼法兼治,坚持“正名”之说,强调封建等级,反对世袭,强调“学”的重要性。

7. 董仲舒(前179—前104),西汉哲学家,今文经学大师,专治《春秋公羊传》。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,杂以阴阳五行说,把神权、君权、父权、夫权贯串在一起,形成封建神学体系;该体系的中心是“天人感应”说;他还提出“三纲五常”的封建伦理和把人性分为上、中、下三品的论点;宣扬“黑、白、赤三统”循环的历史观。著作有《春秋繁露》及《董子文集》。

8. 司马迁(前145或前135—?),字子长,西汉史学家,文学家,主要著作有《史记》。《史记》是我国最早的通史,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。他怀疑天能赏善罚恶的神学观点,认为社会发展即人们对“利”的追求,谋利是人的天性。还提出“人富而仁义附焉”,试图以经济生活说明社会道德。

9. 慧能(638—713),本姓卢,唐僧人,禅宗南宗创始人,被推为禅宗六祖。他以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表示他对佛理的体会;在禅宗上他宣传“见性成佛”。其说教在死后由弟子汇编成书,称《六祖坛经》。

10. 张载(1020—1077),北宋哲学家,字子厚,世称横渠先生。理学创始人之一。讲学关中,故其学派称为“关学”。肯定“气”是充塞宇宙的实体,认为物质的气是永恒的、不生不灭的,批判了佛、道两家关于“空”、“无”的观点。主要著作有《正蒙》、《经学理窟》、《易说》等,编入《张子全书》。中华书局于1978年出版《张载集》。

11. 朱熹(1130—1200),字元晦,一字仲晦,号晦庵,别称紫阳,南宋哲学家、教育家。他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,集理学之大成,建立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,世称程朱学派。他的理学在明清两代被提到了儒学正宗的地位。主要著作有《四书章句集注》、《周易本义》、《诗集传》、《楚辞集注》以及后人编撰的《晦庵先生公文集》和《朱子语类》等多种。

12. 陆九渊(1139—1193),南宋哲学家,字子静,自号存斋。于江西贵溪象山建“精舍”,聚徒讲学,学者称象山先生。为“心学”创始人。以“心”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,提出“心即理”的命题,在“心”、“物”关系上,认为万物都包罗在我心中。其学由王守仁继承发展,世称“陆王学派”。著作经后人编为《象山先生全集》,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《陆九渊集》。

13. 王守仁(1472—1528),明哲学家、教育家,字伯安,卒谥文成。曾筑室故乡阳明洞,世称阳明先生。力倡“象山之学”,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依赖于心而存在,整个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一切事物都是“心”的表现。提出“知行合一”说,主张求理于吾心。著作由门人辑成《王文成公全书》,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《传习录》和《大学问》。

14. 王夫之(1619—1692),明清之际思想家,字而农,号薑斋。晚年隐居于湘西蒸左石船山(今湖南衡阳县曲兰),学者称船山先生。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辨证法和唯物论,认为宇宙是由“气”构成的物质实体,物质实体“气”和客观规律“理”,两者不可分离。著作后人编为《船山遗书》,其中哲学上最重要的有《周易外传》、《尚书引义》、《读四书大全说》、《张子正蒙注》、《思问录》、《黄书》、《噩梦》、《老子衍》、《庄子通》

八、古龙的哲学思想?

真正的不争,恰恰是大争之后的不争。这才是古龙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哲学智慧。

九、哲学思想的特点?

1.是系统的战略性思维。 因为它是从整体看问题,它的批判不是从小事批判,是要进去以后才能解决问题,不是一个问题一个概念就能解决的。

2.是反思性的批判性思维。 哲学本来就是反思,哲学不是就事论事,它是对一类概念的思考,是对人的观照,对生命的观照;它不是对个别的国家、个别的群体进行研究,它是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思考,是反思性的批判性思维。 有反思才有批判。

十、商鞅的哲学思想?

1、商鞅的君权至上思想的提出与运用抑制了臣权的膨胀、避免了国家的分裂、树立了君主的独尊地位及维护了国家的稳定。

2、商鞅的以法治国思想为人类明确地指出,治国方案除“德治”外还有“法治”可供选择。

3、刑无等级思想为商鞅独创,是对“礼不下庶人,刑不上大夫”传统观念的一种变革。

4、商鞅将法家初的“重刑厚赏”思想发展为他的重刑思想,后发展为他的以刑去刑思想,认为只要君主彻底贯彻执行重刑就会防止一切犯罪行为的发生。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相关评论
我要评论
用户名: 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